学院首页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yl6809永利官网口述史》前言
发布时间:2024-01-28 文章来源:yl6809永利官网

《yl6809永利官网口述史》前言

 

王卫东


2019312日夜,惊闻蒙树宏先生去世,我写了一篇短文纪念先生,文中有段话“云大中文系一直没有系史,极大影响了老师学生们对中文系的了解和感情。我想为中文系写个史,先后安排了一些年轻教师查找中文系的早期资料,种种原因,直到我离开,资料都严重不全。退而求其次,我计划先编个口述史,又遭到一些老师的反对。我担心老先生们时间不多,决定进行抢救性记录,遂安排各个教研室对离退休教师进行访谈。请当时副系主任董秀团制定访谈格式和要求,规定教师负责访谈,或由教师带队,录音录像,访谈后整理出文字资料。系里没有摄录设备,小董和我都把自己的摄像机拿了出来。有的教研室很重视,对一些老先生进行四五次十多个小时的访谈;有的教研室极不认真,敷衍了事。访谈的老先生至今已有十来人离开了我们,但资料在,先生们就在。”最初萌生做中文系口述史应该是2006年,但把这想法告诉一些师友后不但没得到预想中的支持,得到的多是消极的信息,就连中文系最为侠义的老木(木霁虹)都劝我别做,担心过去的恩怨尤其是文革中的事情影响日渐和谐的中文系。我的看法与他们不同,以为老先生们会有大局观,且访谈应尽可能详尽,音频视频文字记录全都保留,发表和出版再选择。但多数人反对,口述史只能压下。2012年,历经赵仲牧、黄钺等先生的离世,中文系耄耋老人十多人,年过古稀的老先生近四十人,我认为口述史的事不能再拖,于是请副系主任董秀团具体负责此事,由各个教研室对离退休教师进行访谈。遍询全系离退休老师,23位老师愿意接受访谈。董秀团硕士攻读民俗学,博士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熟知访谈方法,就请她制定访谈格式和要求。系里没有摄录设备,小董和我就拿了自己的摄像机。当时规定教师负责访谈,或由教师带队。所有的访谈都录音录像,访谈后整理出文字资料交到我手里已到2014年。由于访谈录构不成一部书的规模,准备充实和补充后出版,但之后一系列的调整使得我无暇再顾及口述史。待我2015年调到yl6809永利官网艺术与设计学院主持行政工作,口述史就彻底搁下了。

天不灭人愿,2020年我回到永利。在永利党政联席会上,我提出要尽早做百年校庆的准备,核心工作之一是院史和口述史的编写。这个想法得到学院其他领导的支持,确定由何丹娜副书记具体负责院史、陈芳副院长负责口述史,我整体统筹。我首先提出一个访谈人员的名单,之后又补充了一些,请陈芳与老师们联系,根据他们的意愿决定是否进行访谈,历经两年时间,最终形成现在的文本。

2012年的访谈,曹鹏志、陈红映、杜东枝、姜文清、李从宗、李平、李兆同、李子贤、李金惠、刘祚行、孟龙胜、蒙树宏、谭君强、吴进仁、杨一兵、杨振昆、殷光熹、张道刚、张福三、张国庆、张维、张文勋、周婉华23位老师接受了访谈。虽然董秀团老师给了各个教研室访谈格式和要求,但访谈时各个组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做,而是自由发挥,实属正常,这就是中文系。无法容忍的是敷衍,为完成访谈而访谈。最为让人生气甚至难受的是对吴进仁先生的访谈,三个访谈者说了七句话,吴先生说了六次话,一共954个字,除去标点符号,吴先生的话还有多少,整个访谈时间可想而知,应该不比我们在路上遇到个并非很熟的人寒暄的时间长,访谈的质量不想而知。董秀团老师制定的访谈提纲有1598字,访谈内容的篇幅竟然短于访谈提纲,真是怪事。吴进仁先生是老派学人,述而不作,知道他的人不多,学术地位、影响与其学问严重不符。他去世后,他的女儿吴尔雅女士交给中文系的吴先生遗稿初步估计就有近两千万字,仅《〈韵畧易通〉疏证》一书就约八百万字。《〈韵畧易通〉疏证》和《广韵反切上下字手册》,云大现有的教师就无力整理,《桐城音系》就更不用说。吴先生长于吟诵,我初入大学,在迎新晚会上就听吴先生吟诵,当时根本听不懂,只觉得吴先生吟诵时的样子儒雅之至。叶嘉莹先生吟诗现在风靡国内外,1980叶嘉莹先生应张文勋先生邀请到云大举办讲座。讲座之余,叶先生还特别邀请吴先生吟诗。但就这样一位先生,对他的访谈仅仅请他说了六句话。老师没去不能苛求,但不认真就无法忍受。老师不说,学生自不清楚吴先生的学问、性格,更不明白该问什么。老师敷衍,学生自然也敷衍,只是没多留吴先生的人生经验、治学心得,让后学从中受益。可惜了!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刘祚行、李兆同老师那里。李兆同老师是1961年版《语言学概论》的编写者之一,他和徐思益老师主编的《语言学导论》是“文革”结束后首部新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材,影响很大。李老师是很不愿说话的人,能够接受访谈很不容易。这次访谈,吴先生已经走了十年,刘老师和李老师没接受访谈。可惜了!2020年至今年的访谈,曹鹏志、陈红映、李从宗、李子贤、蒙树宏、吴进仁先生都已离开,李平、李兆同、刘祚行、孟龙胜、张道刚、张福三、张维、周婉华老师不同原因没参与。幸而这些老师们2012年的访谈还保留着,少了些遗憾。

2012年接受访谈的,张文勋、杨一兵、殷光熹、杜东枝、李金惠、杨振昆、谭君强、姜文清、张国庆老师再次接受访谈。新增了全振寰的女儿和外孙女、赵浩如、余建忠、陈保亚、石鹏飞、薛才德、杨福泉、何明、金丹元、沈建民、施惟达、段炳昌、丁崇明、降红燕、马艳、张胜冰、单晓红、李炎、薛富兴、赵石定、郭建斌等21位老师。

2020年永利校庆活动会议上确定编写口述史时,我把口述史的访谈对象分为四类:云大中文系离退休教师,临近退休又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曾在中文系学习或工作的校内教师,调离云大的教师。我当时列了一个名单,后来只有少许的变动。感谢上述老师接受访谈,很遗憾缺了一些老师,希望以后有机会弥补。感谢所有接受访谈的老师们的支持,陈保亚、丁崇明、沈建民、杨福泉、单晓红、郭建斌等老师不仅在访谈上给予支持,院史编纂时也给予很多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这部口述史,实际是两次访谈的合集,时间跨度长达十年。我们本想把两次访谈的内容合并,但发现两次接受访谈的老师们所谈的内容并不相同、各有侧重。如果保留,还可从中看出十年来老师们以及云大中文学科的变化,干脆分为两个部分,把两次访谈都原样呈现。

感谢2012年和2020-2022年参与访谈工作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参与2012年访谈的有牛军老师、丁章靖、方婷高瑞怡、苟正霞、韩扬文、侯小纳、黄麒、刘晓帆、刘琼、罗洁、马丽芳、马银泽、王宜东、谢静婕、杨梦晗、张多、张藩雄、周晓华等同学(参与陈红映、李平、殷光熹老师访谈的同学没留下姓名)。参与2020-2022年访谈的指导老师包括阿宗兵、蔡丽、陈明艳、段天姝、符树芬、高健、黄瑞琪、李海英、林鸿程、刘炜、卢云燕、马峰、马君毅、王云杉、魏磊、阳彦怡、杨园、詹云海、张多、张梦夏、赵倩、赵威等,有陈慧冰、陈佳琪、邓溥文、杜叶倩、方蕾、房梦蝶、高田雪、高绮悦、何佳华、纪虹辰、李佳乐、李顺、刘君洁、刘思慧、卢洋芊、马宝燕、马锦梅、盛叶、王孟桌、吴亮银、殷慧慧、邢舒涵、杨津、杨沛隆、杨睿涵、杨颖、袁若愚、张雨凡、赵佳佳、郑哲睿、钟银燕、郑宇虹、周汝焱、周奕萱、周子雯、朱薇等三批多个年级多个专业的同学。十年了,张多已经从参与访谈的学生成为云大中文系的老师,下一次编写口述史有可能成为被访谈的对象。后面一次访谈时间长访谈对象多,有本院的有校内有外校有外省的,有退休有在职的,方式有线下有线上种种,费时又费力,联系老师本来就难,有的老师答应了后来又不愿意,有的相反;有定了时间又临时改时间换地点的,还有的老教师个性强态度不好的……参与的老师同学把访谈完成的很好,感谢他们!后期工作总是隐而不显,出力不讨好,但又非常重要,感谢参与校对的产静瑶、高田雪、贺子怡、李鑫、刘乐、罗永惠、罗桢洁、钱梦琪、王远杏、王卓群、徐子清、鄢奇、张温唯等同学。魏磊、马君毅两位老师承担了最后的合成和校对,特别是魏磊老师,委屈中默默干活,致歉并感谢!最后要感谢的是董秀团老师和陈芳老师,两次访谈分别由他们组织。陈芳尤其不易,我确定访谈名单后,所有的老师都由她联系并安排师生去进行访谈,可以看出这次访谈学生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对被访谈者的情况都很熟悉,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和深入地交流,说明组织工作做得很充分。非常感谢!

历史是由人写就的,接受访谈的各位老师和口述史编写的所有老师同学都是yl6809永利官网中文学科历史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希望云大中文学科的历史越来越辉煌!

                                20221228日于yl6809永利官网映秋院

 

 

这部《口述史》本应在去年四月百年校庆前与《yl6809永利官网院史》和《yl6809永利官网银杏文学社口述史》一并出版,但就在审看清样时发现诸多错漏,付印之前临时决定撤回再次审校。这一拖就是几个月,书出来应该接近2024年春节。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我们学科史编写和校园文化建设持续进行而非应景——当然这只是个玩笑话。各位老师们的访谈从不同角度呈现出各个时期云大中文老师和学科的面貌,让我们看到一个个作为人的活生生的老师们,更加立体地了解云大中文学科和云大的发展历史,这就是这部口述史的价值。

                                 2024126日于yl6809永利官网映秋院


4E147

50AB2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