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历史沿革
第三章 弦歌不辍——中文系的独立与赓续(1954-1997)
“文革”爆发后,中文系首当其冲,教学科研工作几乎全面停滞,一大批德高望重的教授惨遭迫害,十年动乱给中文系带来的冲击与伤害难以估量。1976年,随着拨乱反正的展开,中文系逐渐从苦难中恢复,1980年代以后在文艺学、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民间文学等学科屡有建树,学术成果颇丰,具有全国影响力。
第一节 院系大调整
一、中文系的完全独立
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yl6809永利官网的一些优势特色学科,譬如航空系、铁道管理系、政法系、园艺系、工学院等单独建校或合并到其他高校,yl6809永利官网的综合实力受到较大削弱。与此同时,yl6809永利官网内部也进行了院系改革,1954年8月,yl6809永利官网撤销学院,各系直属学校管理。中文系从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系主任仍由刘尧民担任。
二、1950年代的办学与学科建设
1954年中文系独立以后,首先进行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设有文艺理论、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写作四个教研室(组)。其中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张若名,语言学教研室主任周文煜,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朱宜初,写作教研室主任杨明芳。
这一时期,文艺理论学科的建设成果尤为突出。1954年至1956年,张文勋代表云大中文系赴北京大学参加“毕达科夫文艺理论研修班”,参与了新中国文艺学学科的建立,为80年代云大古代文论、文艺基础理论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中文系成立“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特刊”编辑委员会,将校内各系师生撰写的纪念鲁迅的30余篇作品编辑整理成册。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中文系坚持鲁迅生平事迹、著作的研究,诞生了诸多鲁迅文学、思想的研究者,全国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蒙树宏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图片来源:赵倩老师提供)
(图片来源:刘兴育主编《东陆回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少数民族文学教学和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58年,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对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大规模调查,中文系师生参加大理白族文学、西双版纳傣族文学、丽江纳西族文学、楚雄彝族文学、德宏傣族文学、文山壮族文学六个民间文学调查队,张文勋作为组长参加“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队员有中文系教师郑谦,学生张福三、杜惠荣、郑绍堃、音乐家林之音等。《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等著作,均是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文学调查研究的重大研究成果,其中以《白族文学史》最具代表性,该书计三十七万多字,1959年12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修订本出版,是全国较早出版的少数民族族别文学史之一,曾荣获1979年至1989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著作奖、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颁发的特别奖。
1958年,云大中文系师生赴德宏进行少数民族文学调查,途中在芒市合影
(图片来源:张昌山主编《老云大旧照片的故事》,yl6809永利官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257页。)
另有中文系四年级学生40余人,教师3人前往耿马、滇南调查傣族民间文学,历时45天,共收集叙事长诗、民歌、传说、民间故事两千余件,充实了《傣族文学史》和《云南少数民族文学概论》的内容。这个时期,中文系师生的校外劳动和调查大部分是以下放农村劳动的形式进行的。这些田野调查为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文系教授汤鹤逸在1961年的云大学者座谈会上谈到:“我们文科过去三年来到东川、个旧搞调查,写了工厂史,成绩很大。中文系调查兄弟民族文学方面的材料,写了些著作,很好,成绩很大。”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团队编写:《白族文学史(初稿)》
1959至1964年,云大中文系招收了三届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田野调查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1962和1963年,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进行了两次民族文学调查。1962年由朱宜初、杨秉礼、张必琴等教师带队分三队调查小凉山彝族文学、迪庆藏族文学和西双版纳傣族文学。1963年由毕业留校的秦家华、李子贤带队分两队调查彝族撒尼人文学、怒江怒族、傈僳族和独龙族文学。
第二节 风雨飘零:动乱中坚守的中文系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
云大经历了“反右”“大跃进”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后,全校的工作左倾倾向日益凸显,教学和行政均受到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1960年,高治国调任中共yl6809永利官网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他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果断地进行拨乱反正,使云大在云南率先摆脱极左的桎梏。高治国反复强调,学校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要保证教学时间,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高级人才。高治国还把这些理念写成文章《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该文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领导的肯定,批准刊于《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并配发评论员文章。该文对教育战线上流行的“政治可以代替一切”“劳动代替教学”“反白专道路”等等错误倾向进行了抨击,矫正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对扭转各级各类学校的混乱局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高治国的领导下,云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云大的教学秩序得以全面恢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空前提高,到1964年达到最佳状态。
然而,稳定向上的局面并未持续很久。1966年文化大革命对云大中文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66年4月,中共yl6809永利官网党委根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半工(农)半读会议精神,拟定《关于文科三系试行半工(农)半读的意见》,准备推行新生半工(农)半读工作。校党委提出要将中文、历史、政治三个系当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作为半工(农)半读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地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内将上述三个系全部改为半工(农)半读,试点基地选择在西山区龙潭公社云南军区警卫团农场。1966年4月中旬,校党委召集文科四系教师、干部开会,座谈当前学术批判斗争问题,之后云大校党委制定了《关于开展学术批判的意见》,提出在中文、历史、政治三系,继续围绕“清官”与贪官问题进行辩论,首先进行对吴晗《海瑞罢官》问题的讨论,之后展开对翦伯赞、夏衍、田汉等人的问题的讨论和批判。校党委还决定成立yl6809永利官网学术讨论、学术批判领导小组,由李广田任组长,同时规定下阶段共同政治课一律进行文化革命,中文、历史、政治三系停开专业课,开展专业内的学术批判。中文系师生只能早上上课,下午开批判会。至此,中文系的正常教学活动已经基本瘫痪,半工半读的推行工作也被迫搁置,中文、生物、化学等系的部分师生被抽调前往大理州参加“四清”工作队活动。
二、李广田与刘尧民的悲惨遭遇
1966年5月6日,云大贴出第一批“揭发”李广田的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字报,并批判他作为电影《阿诗玛》文学顾问的“修正主义文艺理论”。这直接导致时任中共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的李广田首遭批斗。
李广田先生是著名的诗人、作家、文学家,与卞之琳、何其芳被称为“汉园三诗人”,1941年秋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系主任,1951年任清华副教务长,1952年调任云大副校长,1957年任云大校长。他非常熟悉大学教育和中文学科,上任之初便重视中文系的建设,为中文系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如将至公堂恢复为中文系学生的上课课室,借用映秋院为中文系男生宿舍,这些举措深受中文系师生的欢迎。
旧时映秋院
1966年6月4日,省委工作组进驻yl6809永利官网,召开各种会议,动员师生职工投入“文化大革命”。在党总支书记会议上传达云南省委指示,动员揭发李广田的“问题”。7月9日,《云南日报》在第一、三版刊登长篇报道《我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重大胜利——yl6809永利官网揪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李广田》。报道以断章取义、无中生有、颠倒黑白、无限上纲的手法,罗织了李广田大量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滔天罪行”,根据李广田重新整理的《阿诗玛》改编的电影被批判为宣扬“爱情至上”“三和一少”的“大毒草”,李广田的散文《花潮》与《云南日报》副刊《滇云漫谈》等被批为“云南文艺黑线”的代表作,并在全省的报刊杂志上大加挞伐。根据这些所谓的“罪行”,李广田被宣布隔离审查,送“劳改队”劳动,遭到不断地批斗折磨。
(图片来源:刘兴育主编《东陆回眸》,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同年6月,高教部正式下发通知,为了搞好“文化大革命”的工作,昆明所有高校暂停招收研究生。自1952年文史系首招中文研究生以来,十几年方兴未艾的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戛然而止。随后,在批判时任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云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政府党组副书记赵健民的过程中,李广田又被当作阎、赵在云大的“黑干将”。遭受了两年多的无数次残酷批斗、迫害和侮辱后,1968年11月2日,李广田含恨自杀于云大附近的莲花池,成为“文革”中云大最大的冤案,悲惨遭际,令人心痛。
除李广田外,著名学者、长期担任系主任的刘尧民教授的遭遇也令人垂泪。刘尧民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昆明分社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政协云南省第一、二届委员、常委,是中共云大委员会委员。“文革”时的刘尧民已近70岁的高龄,但却依然要承受“戴高帽”“挂牌子”,被迫无数次地向师生群众作检讨,“反思”个人“错误”。1968年7月27日,70岁高龄的刘尧民在批斗中含冤去世。
三、在艰难中办学
1969年1月6日,云大在大操场召开“划线站队”的誓师大会,此次会议实际是一场千人批斗大会,被称为“一六事件”。“一六事件”之后,驻校工、军宣队在省革委会的直接指挥下,掀起“划线站队”的高潮,把云大绝大多数师生打成“站错队”的分子。驻云大工、军宣队队员最多时达到一千多人。1月14日和19日,召开了规模更大的批斗大会,被揪斗和关押的师生越来越多。工、军宣队在云大私设监牢、看守所十多个,中文系原男生宿舍映秋院也被用作临时监狱,被关押的师生员工达两百多人,被迫检查、认罪的占全校师生员工总数的80%以上。外语系1969级英专二小班学生19人,批斗16人,长期关押9人。中文系1968级学生59人,被迫检查的43人,揪斗14人,关押6人。
这个时期,中文系的办学完全陷入了瘫痪,但部分师生仍然坚持学习与科研。1972年,中文系恢复教学,但当时称为“复课闹革命”“工农兵上、管、改大学”,刚刚恢复教学的中文系实际上也只能讲12门专题课。同年2月,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恢复招生。
十年浩劫对云大中文系伤害极大,但中文系的师生们还是在苦难中坚守下来。
第三节 拨乱反正,涅槃重生
一、恢复高考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10月,yl6809永利官网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招生考试在东陆园举行。1978年,yl6809永利官网成立函授部,设汉语言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四专业。1979年,云大附设业余大学函授生中文等三个专业共录取429名学生。
二、于变革中重建——欣欣向荣的中文系
1979年3月23日至4月4日,“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学术讨论及教材(《中国历代文论选》)编写会议”在昆明温泉举办,会议由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承办。这是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性古代文论学术会议,吴组湘、钱仲联、程千帆、杨明照、周振甫、马茂元、舒芜、顾学颉、蒋孔阳、敏泽、霍松林、王达津、姚奠中、袁行霈、张少康、蒋凡、李庆甲、康伣、吕慧娟、蔡厚示等参加会议。郭绍虞寄来开幕词录音,姜亮夫寄来发言提纲。张文勋、王文生、杨振铎组成服务组,主持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周扬为名誉会长,郭绍虞为会长,常务理事七人,张文勋名列其中。会议期间,程千帆、周振甫、敏泽、蒋孔阳诸等人到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作学术报告。
1979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学术讨论及教材编写会议合影
1980年6月4日至11日,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在昆明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主办,云大中文系参与会议的组织,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美学学会(1993年由民政部批准更名为中华美学学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周扬任名誉会长,朱光潜任会长,王朝闻、蔡仪、李泽厚任副会长。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的美学研究进入了新阶段,意义深远。会议期间,美学家汝信、李泽厚、朱狄等人到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作学术讲座。
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代表留影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库》)
这两次会议的举办,使得云大中文系成为新时期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学科发展的“新起点”和“见证人”,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
1980年6月24日,教育部委托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朱宜初举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训班。同年3月,来自中央民族学院、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等16所高等学校的二十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亲临昆明为学员授课。云大中文系举办的此次师资培训班,对全国高校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全国14所院校编写、杨振铎担任定稿组长的《文学理论基础》。这部教材经教育部审定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是“文革”后最先出版的一部全国通用教材,印刷数高达116万册。教材削冗去繁,条清目晰,并广采周纳了文学创作中的新经验和文学理论研究中的新成果,有一定的开拓性,体现了当时文艺学的新进展。
《文学理论基础》
1981年,李兆同、徐思益合著的《语言学导论》由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出版。这本教材是“文革”后出版的5部同类教材中的第一部,被称为“填补了我国十年浩劫后缺乏新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的空白”,被国内几十所高校采用。
《语言学导论》
1983年10月29日“银杏文学社”成立,著名诗人晓雪应聘为名誉社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yl6809永利官网最早由学生成立的文学社团。
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银杏文学社首批社员合影
(图片来源:赵小晋老师提供)
在拨乱反正的东风下,云大中文系从“文革”的阴影中迅速走出,迈出了学科改革与快速发展的坚实步伐。1984年中文系增置新闻学专业教研室,1985年新闻学专业正式招生。此时的中文系有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写作七个教研室,学科建设如火如荼,招生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逐年上升,学科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和重点投入保障了学术成果的不断丰收,也为云大中文系积淀了深厚的学术底蕴,留下了宝贵的学术财富。
三、流金岁月,硕果累累
1980年代以来,yl6809永利官网中文学科注重新学科建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奋发向前,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灿烂的成绩,为全国中文学科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厚重深邃的古代文论研究
1980年代的云大中文系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其中以张文勋先生的研究最为璀璨。张文勋先生1953年毕业于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54年选送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两年。张先生潜心于《文心雕龙》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研究,也正是因为其在《文心雕龙》研究及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成就,使得同时期的云大中文系古代文论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张文勋先生1980年代以来,著作颇丰,1980年代至1990年代先后出版了《形象思维散论》《文心雕龙简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刘勰的文学史论》《诗词审美》《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等六部著作。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一文中高度评价了张文勋教授的研究成果。1986年,《诗词审美》一书被读者评选为年度最受欢迎的十本上海版新书之一。
(二)独树一帜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代的云大中文系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可以赵仲牧、杨振铎、杜东枝先生为代表。赵仲牧先生1953年毕业于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1958年赴辽宁大学中文系,1980年调回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任教。赵先生在哲学、美学的研究上知行并进,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探求真理,所著的《赵仲牧文集》《时间观念的解析及中西方传统时间观》《论思维的类型》等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民间有“北李(李泽厚)南赵(赵仲牧)”的美誉。赵仲牧先生的学术思想影响了云大几代学人,他的学术品格至今仍然是云大中文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赵先生任教云大中文系以来,为中文系的文艺学、美学学科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杨振铎教授1953年毕业于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毕业后执教于北京、天津等高校,1972年调回云大中文系任教。1980年代先后担任《文学理论基础》定稿组长,主持编写了《文学的基本原理自学指导》等著作,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成就和影响力。
杜东枝教授1961年毕业于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曾为云大中文系文艺学学科组长和学术带头人、中华全国外国文学会理事和中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主要著述有《审美自由与人性塑造》《小说名篇鉴赏》《实践美学原理》《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文心雕龙〉简论》等,其中《实践美学原理》一书被多所高校采用为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在文艺学理论学界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
学者们丰厚的学术成果使得1980年代中文系的文艺理论研究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三)日新月著的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进入1980年代以后,云大中文系赓续“田野调查”“实践治学”的传统,发挥地域优势,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领域做出了斐然的成绩。
1979年云南省社科院将修改《白族文学史》纳入工作规划,云大中文系作为主要工作单位于1980年开始前往大理整理调查,于1983年出版《白族文学史》(修订版)。1980年,教育部委托云大中文系举办“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师训班。同年3月,来自中央民族学院、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大学等16所高等学校的二十多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亲临昆明为学员授课,云大中文系举办的此次师资培训班对全国高校的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队伍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81年,出版《西南少数民族风俗志》。1982年,中文系师生整理发表了《试论云南少数民族的洪水神话》《试论龙崇拜与古代国家的形成》《民间文学悲剧作品漫谈》等10篇论文,发掘、整理独龙族、蒙古族、彝族、傣族等民族的民间神话故事。1983年至1997年,中文系傅光宇、朱宜初、李子贤、秦家华等学者先后著有《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民族民间文学散论》《探寻一个尚未崩溃的神话王国》等著作。这些著作和研究成果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80至90年代,中文系民间文学及民俗学研究成果颇丰,凸显了地域特色,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及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厚积薄发的中国古代文学
云大中文系的古代文学研究底蕴深厚,刘文典、姜亮夫、刘尧民等先生为古代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姜亮夫曾任云大文法学院院长,1953年调任浙江师范学院。虽然调离云大,但先生仍心系云大中文系。1979年教育部委托姜亮夫先生举办全国重点大学古代文学研习班,主修《楚辞》研究。姜先生积极向教育部为云大争取学习名额,最终殷光熹、赵浩如成功赴杭学习。此后,殷光熹、赵浩如两位先生为中文系古代文学学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殷光熹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楚辞》研究专家,师从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是姜亮夫的八大弟子之一,也是姜先生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殷先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在楚辞、宋代诗词的研究和欣赏方面造诣深厚,80年代以来出版过多部著作,其著作《楚骚:华夏文明之光》《楚辞注释(合著)》《楚辞注评》《楚辞论丛》《诗骚并辉》《唐宋名家词风格流派新探》《宋诗名篇赏析》《宋词探美》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赵浩如先生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60年代进入yl6809永利官网中文系任教,主要教授先秦文学。著有《先秦文学史》《诗经选译》《楚辞释注》《汉魏六朝诗一百首》《古诗中的云南》等。赵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是国内著名书法家。
陈红映先生主要从事《庄子》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其《庄子》研究,一方面强调基本文献整理,校点出版宋人林希逸的《南华真经口义》;另一方面注重对《庄子》思想之阐发,尤其是在中西对比视域下揭橥“庄学”之特征,出版论文集《庄子思想的现代价值》等,多有卓见。
吴佩珠先生主攻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文学,发表了《试论唐代散文与骈文的关系》《杜甫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继承与发展》《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杜甫和他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1980年代,云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不断产出学术成果,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五)茶马古道研究
1990年代初期,木继红、陈保亚等人首次正式提出“茶马古道”,在学术界和社会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云大中文系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成果。
1987年,木继红与徐涌涛、李林赴金沙江边考察,次年编成《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首次提出“茶马之道”之名。1990年夏,木继红、陈保亚、徐涌涛、李旭、王晓松、李林六人再次赴碧土、左贡、昌都、芒康、巴塘、理塘、康定、乡城、中甸等地考察,发起“茶马之道”研究。1991年初,六人发表《超越——茶马古道考察记》,首次命名“茶马古道”。次年出版《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报告考察经历及研究成果。木继红等人用“茶马古道”概括古代大西南地区的主要贸易形式,将其与“南方丝绸之路”相区分,探讨“茶马古道”的形成、路线、价值和意义,引起了广泛关注,确立了yl6809永利官网在国际茶马古道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此外还与国家文物局合作,完成“茶马古道”线路的调查及“茶马古道”沿线文物遗产的评估,推动西南地区活态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茶马古道”研究打通语言、文学、文化、经济的关联,极大地促进了云南乃至西南地区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可以说“茶马古道”研究是云大中文系影响最为广泛的学术成果。
《yl6809永利官网报》文章《超越——茶马古道考察记》
1990年夏秋木继红、陈保亚、李旭等六人徒步考察茶马古道合影照
(六)加强对外交流,彰显中文风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云大与国际的交流日渐密切。作为云大最重要院系之一的中文系也迎来了对外学术交流的春天,不少教师走出国门。1983年至1993年间,中文系出访国外讲学、交流、参加会议的学者有李子贤、赵浩如、张文勋、杨振昆、谭君强等人,出访国有美国、日本和苏联。其中时任中文系副主任的李子贤先生多次出访日、韩两国,云大“民间文学”学科与日、韩的密切交流一直延续至今。与此同时,云大也开始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主要学习中国文化、汉语和中国历史,中文系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